古语有云:“礼失求诸野,善在黎民。”换成现在比较流行的一句话,就是“高手在民间”,这并非一句戏言,方言发音人,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当地人。
“第一,要口齿清楚,像年纪大的发音人,不能找掉了门牙的,说起话来容易漏风;第二,文化水平不能太高,不然受普通话影响大,说着说着就冒出普通话的表述来了,当然也不能不识字;第三,家里至少三代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从小生活的语言环境比较纯粹,说的才会是原汁原味的方言。”当时的柯城区教育体育局(文化局)面向社会发布方言发音人征集令后,有许多热心人前来填表报名。王洪钟作为评委参加了面试,他发现,年长的发音人并不难找,难的是找到适合的年轻发音人。
“能讲相对地道方言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因此,小龚的出现,给了我很大的惊喜。”王洪钟口中的“小龚”是衢州广电传媒集团的方言节目主持人龚舜,方言就是他的工作语言。龚舜用衢州话演绎他这一代年轻人的成长历程,自是驾轻就熟、小菜一碟。他的叙述穿插了很多具有浓郁衢州特色的俗谚童谣,用得贴切自然,说得惟妙惟肖,“听小龚讲衢州话,就像在欣赏一场精彩的方言‘脱口秀’。”
“方言主持人”小龚
担任衢州方言“老男”发音人的郑文奎,则被王洪钟称为“百里挑一的理想发音人”。郑文奎的讲述生动地还原了衢州人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诸多生活细节。“有一次,老郑在录音棚里回忆父母苦难经历时,依然动情哽咽,如此重情重义,令我们肃然起敬。”
衢州方言“青女”发言人胡月讲述的人生经历颇有戏剧性:她小时候最怕打针,但很会用甜言蜜语来奉承护士阿姨,央求她们轻点儿打;长大后居然回到曾经“挨打”的医院当上了护士,每天听一拨小朋友似曾相识的甜蜜奉承和苦苦央求。担任“老女”发音人的刘慧珍酷爱读书,尽管后来干的是跟读书不沾边的活儿,但爱读书的习惯始终没变,哼唱起童谣来总忍不住笑,有着孩童般的天真。还有平日里温婉含蓄的杨欣,逗着小儿郎唱童谣《啷啷啷》时,一下子变得那么热情奔放,简直是判若两人……
“再加上一个自谓‘六脶样样嬉’(命很好,吃吃玩玩就可以)的老陈,衢州的俗语、吆喝、笑话等张口就来。”由于超过了做“老男”发音人的年龄(65周岁),陈大槐只能担任口头文化发音人。但有他全程陪同调查,王洪钟心里特别踏实。
“衢州方言发音人的阵容,是最让我满意的。”王洪钟来自北部吴语区(今上海、江苏南部、浙江、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角),调查过十多个南部吴语点。在他看来,衢州话应该算是南部吴语中最好懂的一种方言了,“这或许与衢州的地理位置以及南宗孔庙的儒学圣地有一定的关联吧。” 然而,与这些方言发音地道的衢州人接触后,王洪钟真切地感知了衢州古城和衢州方言的魅力。
“与其它的江南城市相比,衢州更为质朴率真、厚重坚韧,至今敦行古道,雅尚礼文。”王洪钟感叹,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从发音人的言谈举止中捕捉到这种千百年沉淀下来的城市文化气质——他们的方言讲述或浓或淡、若隐若现地勾勒出了衢州城的历史沧桑与衢州人的个性肖像。
留住地方有滋有味的声音
“方言是如此有趣,又是如此重要。作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方言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被称为‘文化的活化石’。”汉语方言本与农耕文明相伴相生,处在城镇化进程加剧的当今社会中,其处境的逼仄不言而喻。正因如此,学界的一批先知先觉才设立、推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项目,对现有的语言与方言实施抢救性记录、保存。让王洪钟感到庆幸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有更多方式来解读这块‘活化石’。”
与其它15个城市相同,衢州卷纸质图书内容包括方言概况、语音、词汇、语法、话语、口头文化等,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翔实,具有十分珍贵的方言语料价值。同时,纸质图书还融合“立方书”技术——以二维码的形式呈现各调查点语保专家团队采录的相关音视频,创新方言资源的呈现和保存模式。只需扫一扫二维码,读者就能零距离感受各地方言。
“老衢州” 钟楼底 来源:衢城探索
有人扫码听过方言发音人讲述的话语后,告诉王洪钟:“从来没想过,方言是有画面、有味道的。”
“这都是方言发音人即席讲述的话语,每一句都让人觉得有滋有味。”录制音频、视频的过程中,王洪钟从未介入到方言内容的设计中去。在语料方面,《浙江方言资源典藏》丛书(第一辑)除了规定内容长篇故事《牛郎和织女》之外,其它采用的都是广泛流传于当地的歌谣、谚语、俗语、歇后语、谜语、曲艺等口头文化作品。
亲切、通俗的表达,使一般读者有机会深入浅出地了解浙江各地方言文化。而本地人,则能透过学习方言,去承继地方文化的根脉。事实上,早在2006年,衢州便诞生了自己的方言节目《统来看》,衢州方言配音版的《唐伯虎点秋香》《武林外传》曾在衢州电视台经济信息频道播出,引发观众的热烈反响;“卖大蒜来,卖卖卖,大大大蒜来!”2008年,原创歌曲《说唱衢州》在大街小巷传唱开来,这一年,衢州话、江山方言、常山方言正式被列入衢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83岁的衢州方言专家王世范老骥伏枥,继续编写着《衢州话》的升级版……
王世范老先生整理的衢州童谣已被收录进《衢州话》
“感谢方言这一自然本真的大地馈赠。”在王洪钟看来,说着相同方言的人,会有旁人无法体会的心有灵犀与默契,留住方言就是留住乡愁,“因为方言里有着普通话无法传递和表达的妙处”。
在衢州,从幼儿园到高校,学生们基本以普通话交流为主,虽然也有学校正在积极推广方言学习,但仍不是主流教学。
“乡愁,是孩子们成长路上的财富。”在江山实验小学校长杨根法看来,让孩子们了解原来自己赖以生存的这块热土上的语言十分必要。作为江山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保安校区,江山市保安小学的学生们不仅说得来方言,更唱得来方言民谣,在推广方言学习上具有借鉴意义。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在更多学者们看来,方言,无时不刻不在解答这些哲学上的经典之问。从孩子就开始学习方言,不仅是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文化的保护。
据悉,浙江省语委办已部署在2022年前完成浙江省88个汉语方言调查点的调研成果——《浙江方言资源典藏》丛书(共88册)的出版工作。全省88个方言调查点,一点一本,力图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浙江方言的独特韵味和地方特色。
mv《衢州话》截图
解码衢州话
【渊源】
衢州建制已有1800余年,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自古就是商贸重镇,汇集了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受战乱影响,也迎来了多次移民潮,特别是孔子第48世孙孔端友率族人随宋室南渡,开创了孔氏南宗,这些均对衢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包括语言、习俗)带来一定的影响。由此,衢州方言自然也变得比较复杂。被纳入非遗名录的衢州话,是指衢州府城的“衢州官话”,它属于吴语中的金衢片。
【特色】
和其它吴语地区相比,衢州话相对接近普通话,无论是语感还是音感都比较好,外地人容易听懂。衢州话有500个不带调的音节,与普通话相比,衢州话的浊音字特别多,有17个普通话中没有的浊声母。与吴语比较,衢州话最突出的是有吴语中鲜见的与普通话翘舌音声母相对的5个轻微舌音声母及61个不带调的翘舌音节。(根据王世范所著《衢州话》整理)
【声音】
周洋:我现在是百度“吴语吧”的吧主,我也一直投身吴语特别是衢州话的相关活动中。研究方言太有意思了,特别是我们丰富多元的吴语。但吴语现在生存状况很不乐观,我们衢州话的现况是孩子听不懂,青年不会说,中年不愿讲。很多卖早点的阿姨明明会衢州话看见年轻人也改成一口“衢普”,你对她说衢州话她也不肯回你。更不用说会衢州话的孩子比华南虎还珍稀,这就是一种莫大的悲哀吧。
END
记者:徐聪琳、李啸
来源:衢州日报、衢州新闻网、浙江新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衢州日报、衢州晚报、掌上衢州或衢报传媒的稿件,均为衢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独家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衢报传媒"。返回搜狐,查看更多